|
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。
——罗伯斯庇尔(法)《革命法制和审判》
许多人对于“律师”这个职业,有着一定的“刻板印象”,他们用许多词语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“律师”形象:过得体面、社会精英、伶牙俐齿、专业全能……
但这些印象勾勒出来的,是律师的全部形象吗?
您真的,了解律师这份职业吗?
1
律师:能说会道、八面玲珑,都是“战士”?
“律师,是一个靠嘴吃饭的职业。”这种说法,说对也对,毕竟律师开庭、调解的时候,也需要依靠嘴巴进行“武力”输出。
很多人对律师存在一个误解:律师的输出战场在庭审现场。开庭时,双方律师你一句我一句,唇枪舌战、咄咄逼人,双双变成“吵架工具人”,在这个过程中,谁的语言能力更胜一筹,谁便稳操胜券。
其实不然。一般庭审时,双方律师会围绕法官总结的案件争议焦点进行观点陈述,争取让法官倾向于己方观点,而“唇枪舌剑”的你来我往,通常也会被法官打断,毕竟法官一天需要开庭审理的案件往往不止一两件,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耐心看双方的“辩论式吵架”。
律师的输出,不仅仅停留在开庭时对争议焦点的论述部分,其工作价值,更多地体现在开庭前对于案件整体了解、案件细节把握、案件焦点的捕捉、案件线索的梳理上。尤其对于非诉律师来说,他们的工作中就没有开庭这一个机会选项。有些非诉律师没有踏进过法院一步,依旧将案件解决得很出色。
02
律师:都是精英,过得体面?
“高学历、高收入、高社会地位……”凭借诸如此类的印象作基础,在你的心里,律师是否已经算得上一份最靠近“精英”形象的职业了?
其实,对于“精英与否”的认定,取决于自身对“精英”这个概念进行的范围划分。如果就是否有较高水平的学历与专业知识、一定的准入门槛及行业壁垒、较高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、较广的人脉与社会资源等进行范围划分,作为“精英与否”的判定标准,那么,律师几乎可以说是“精英”的具体体现。
当然,“全员精英”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不可能存在的,律师行业也一样。
有人曾这样描述律师行业:“律师行业业务的高大上和律师收入没有太大的正相关,与律师收入直接挂钩的是律所的薪酬模式、所处地域以及宏观的经济环境。”
在这个充分践行“二八定律”的行业内,不可否认年入千万、百万级别律师的存在,与此同时,在小城市、小律所苦苦坚持,四处奔波到疲倦一年也做不了几个案子的小律师也大有人在。
同时,律师“精英”形象的背后,他们所付出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和经验积累。“一入律门深似海,从此周末是路人。”这大概是所有执业律师深埋心底的痛。
很多时候,律师的“体面”是被社会条件构建下包装起来的“保护色”。
就像是一个好的销售,首先会在自己的谈吐、衣着方面下些功夫,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。同理,“售卖”法律服务的律师岂能不让自己体面一些,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客户、把握难得的案件机会呢?反过来试问,一个发型凌乱、精神不振、身上西装皱巴巴的律师,能够赢得你的信任吗?
03
律师:一个向“钱”看且有“钱途”的职业?
根据司法部2021年1月公布的数据,目前全国律师人数已突破51万人,各地市的律师创收数据也大不相同。2020年,杭州律师行业人均创收达65.2万元;南京律师行业人均创收为45.7万元;重庆律师行业人均创收37.8万元;武汉律师行业人均创收32.8万元;山东律师行业人均创收31.8万元……
从创收这个角度来看,律师行业整体而言与“有钱”还是能挂上勾的,但前文也谈到了,没有钱的小律师也大有人在。“全员精英”是真的不存在的。
同时,很多律师在诸多平台营销自己时,都不忘在简介最后标上类似“法律服务,付费咨询”这样的备注,让很多人腹诽:“这不就是‘不给钱就不办事儿’的意思吗?标准的‘向钱看’啊……
这样的说法,可就冤枉律师了。
从本质上来说,律师是一个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而获得酬劳的职业,算是一个服务行业,虽然与普通的服务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别。但说白了,“律师”的身份再高大上,这也只是一份职业;既然是一份职业,赚钱养家糊口自然也是律师的目的。
拿律师咨询来说,律师向委托人提供咨询看似是在聊天,实际上是律师在了解委托案件的,针对案件的关键点,给当事人提供专业的建议。对于专业的律师而言,哪怕是一份普通且简短的合同,都是针对个案情况、客户需求所整理的维护客户权益的专业文本。而这些,都是在一次次询问、回答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。
你说,你们是在闲谈吗?不,从咨询开始的那一刻,律师就开始工作了。律师在为自己的知识服务明码标价的同时,也在为自己可能面对的无意义工作设置了一道墙。作为非专业人士,我们不能因为对律师工作性质的不了解,就妄下判断说他们都是向“钱”看。如果连自身都已经食不果腹了,又哪有精力去捍卫正义呢?
大家皆凡人,律师也需要赚钱养家。
04
律师:专业且全能的非人类?
-“老张啊,我有个朋友最近闹离婚,想让我帮忙找找律师,我一想,这人选不就你了嘛?你帮我那朋友看看离婚协议?”
-“老刘,不是我不想帮,我打房产的,离婚诉讼我很久没有接触过了。”
-“王律师,我这借了朋友好几万,现在要不回来了,可咋办?”
-“啊,是这样,18楼的律所接民事的案子,我们这儿搞刑事的。”
……
类似的对话,相信每一位律师都曾经遇到过。但大众也是有些许的懵:“律师不是啥案子都能接的吗?怎么还有这么多说法?”毕竟“专业且全能”的律师形象,在大众心中也有些深刻了。
俗话说的好:“术业有专攻。”律师也一样。
虽然说,每一位律师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法理、宪法、国际法、刑法、刑诉、行政法、民法、知产、商法、经济法、民诉……课程的洗礼,但当下,更多的律师会选择自己更擅长的方向进行主攻。
有关“专业且全能”这个说法,在大多数律师看来,专业和全能更像是鱼和熊掌,二者不可兼得焉。
律师的专业是建立在大量时间积累、实践练习、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,每一天可利用的时间是一样的,将精力分散花费在每一个专业力求全面覆盖,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一个专业方向上细细研究,前者单一方向案件的“专业程度”是远不可比拟后者的。
因此,“专业且全能”的“万金油”律师形象,在现如今的律师行业,已经不适用了。被商标侵权了,就去找知产律师;案子涉及刑事违法,就去找刑辩律师;追债被拒绝偿还,就去找商账律师……根据案件的性质去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,才能事半功倍。
从现实情况来看,律师群体确实有属于自己的一套“人设定位”,左右逃不脱“干练、沉稳、专业、靠谱”等词汇。
其实,律师这个职业形象不能仅仅从外貌和着装上来理解,需要从内核角度去分析。就像是接涉外业务的律师不会打扮得太接地气,接家庭类纠纷的律师不会打扮得太过精英一样,不合业务时宜的打扮,反而会给律师减分。
从这一角度而言,律师更大程度上,是在迎合大众的“刻板印象”,进行相应的“包装”以符合大众心目中的“律师”,使得与当事人见面的律师,能在见面初期更大程度上,赢得当事人的初信任。
当然,你不知道的是,在办公室的律师们,或许一身正装,却踏着一双小熊毛绒拖,嘬一口咖啡,继续敲打键盘与整理不完的案件卷宗死磕到底。
|
|